今天朋友圈里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消息
大家都揪起了心
↓
消息称,7月29日,浙江金华一家三口吃了浸泡2天的黑木耳出现中毒,其中7岁小女孩出现多脏器衰竭,至今还在icu病房没有脱离危险。
黑木耳泡在水里两天两夜就成了“毒木耳”?
听闻这个消息,正在吃午饭的
小观放下了刚到嘴边的黑木耳...
那么黑木耳还能不能吃了?
浙江省疾控中心中午
发布消息为黑木耳喊冤:错不在它!
一家三口食用凉拌木耳后中毒入院
雯雯家在浙江农村,家中还有一个弟弟。
7月28日那天,姐弟俩和妈妈三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腹痛、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食物中毒症状。
原来,前一天(7月27日)中午,雯雯和妈妈、弟弟三人在家吃饭,其中一道菜是凉拌黑木耳。据了解,黑木耳两天前就泡在水里,整整两天两夜。
医生把怀疑目标集中在那盘凉拌黑木耳上。
原来是米酵菌酸中毒!
三人当中,雯雯病情最严重,很快发展为肝功能衰竭,其他脏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人已经昏迷不醒。
7月31日傍晚5点左右,原在当地医院就诊的雯雯被转入浙大儿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治疗。
经过检测,昨天早上,浙江省疾控中心给出的检测结果显示,雯雯的血液样本里发现米酵菌酸毒素。
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单胞菌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毒性代谢产物。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重者出现黄疸、腹水、皮下出血、惊厥、抽搐、血尿、血便等肝脑肾实质性多脏器损害症状。
米酵菌酸已被证明可能存在于变质的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中。现有实验证明正常的干黑木耳中确实不含米酵菌酸。
全身血液换了4次依然生命垂危
为了尽可能挽救雯雯的生命,从7月31日到8月8日,综合icu总共为雯雯做了4次血浆置换,每次1500毫升新鲜血浆换入雯雯体内,相当于全身血液换了4遍。同时实施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尽可能清除毒素。
尽管如此,雯雯的病情依然危重。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有4个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就接近100%了。雯雯同时伴有5个脏器衰竭,抢救回来的机会非常渺茫。
专家说:黑木耳长时间浸泡可能产生毒素
浙大儿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叶盛分析:“雯雯一家三口之所以会中毒,很可能就是因为黑木耳泡发时间过长,在水里泡了两天两夜,而且又是在室外高温的环境下。”
叶盛副主任说,黑木耳所携带的椰毒假单胞菌最适宜产毒的温度为26℃,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37℃。夏季高温天气,又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这两个因素叠加,为细菌滋生和产生毒素提供了有利条件。
“椰毒假单胞菌不耐高温,很容易被高温杀死。像日常生活中的干制黑木耳都可以放心吃,关键是黑木耳泡发时间不能过长(一般建议不超过2-3小时)。如果黑木耳在水里泡发时间过长,就容易变质,椰毒假单胞菌会大量繁殖,这种特殊的细菌会产生一种名叫‘米酵菌酸’的毒素,摄入这种毒素后,就会有致命风险。”
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尽管“椰毒假单胞菌”容易被高温破坏杀死,但是它所产生的“米酵菌酸”毒素却是耐高温的。也就是说,一旦形成了“米酵菌酸”毒素,烧不死,煮不灭,人体摄入后,会随着血液流动,到达人体各个脏器,对各脏器造成损害。
“更棘手的是,对于米酵菌酸,目前医学上没有特效药,只能见招拆招,对症治疗。如果中毒不严重,还有机会抢救,如果毒素已经到达各脏器,已经造成的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细菌性食物中毒当中,“米酵菌酸”毒素是致死率最高的细菌毒素之一,死亡率高达50%以上。
但是!
实验发现:泡了5天的黑木耳也没有毒素!
根据检测发现,这次事件确与食用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有关。 而且网络报道由黑木耳导致中毒的案例的确不少。2010年至今,陕西西安、浙江温州、河北常德、湖南长沙、安徽和辽宁等多地均出现因食用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导致多脏器损伤的中毒案例。
实验室回放
为了证明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到底能否产生米酵菌酸等毒素,浙江省疾控中心和金华市疾控中心分别在各自实验室对中毒患者家里剩余的干黑木耳开展了浸泡试验,结果显示:
浸泡1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2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3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5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问题就来了:
→专家说:她是吃了长时间
浸泡的黑木耳后中毒的
→专家又说:长时间浸泡的
黑木耳没有产生毒素
这两个结论矛盾吗?
最新消息浙江疾控中心为黑木耳喊冤
今天中午,浙江省疾控中心理化毒理所发布了消息, 为黑木耳正名,错的是这个的卫生环境,而不是黑木耳。
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食物接触史、中毒患者血液检测结果和中毒症状,可以明确此次事件确实为米酵菌酸中毒,而这个元凶确实存在女孩吃进嘴巴的黑木耳中。但是,黑木耳也很委屈:我是无辜的。
的确,通过 “涉事”干黑木耳及其长达5天的模拟浸泡试验,可以证明:
1、“涉事”干制黑木耳 不存在 毒素米酵菌酸污染;
2、在保持良好卫生环境的情况下,黑木耳浸泡过程中很难产生毒素米酵菌酸 ;
3、患者食用的导致中毒的黑木耳, 推断与其家中特定外部环境有关 ,比如浸泡时周边同时存在过期变质的食物,或浸泡容器未洗涤干净而残留食物残渣,而变质和残留的食物残渣会成为米酵菌酸形成的温床;
4、由于这种特定的外部环境一般很难被模拟,所以普通消费者家中正常的黑木耳在短时间浸泡过程中产生米酵菌酸的可能性非常低;
5、分析浙江省内外多次发生的类似中毒案例可以发现一个关键词:过长时间浸泡。因此当天短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基本不会产生导致中毒的量。
辟谣君划重点
要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才会产生 米酵菌酸
↓
黑木耳长时间浸泡
特定的外部环境
综上分析,总结为一句话:保持良好卫生环境下的家庭正常浸泡的黑木耳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1、建议每次只短时间浸泡当餐食用量的木耳,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
2、黑木耳浸泡后如发现有异味或手摸感觉有粘液产生,请立即丢弃不可食用。
3、保持良好的厨房卫生环境,不留剩饭剩菜,及时洗净餐具,不留食物残渣。
浙大儿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叶盛也强调,近期连日的高温天气,以及相对潮湿的环境,都为黑木耳所携带的椰毒假单胞菌滋生毒素提供了有利条件。
他表示,臭米面、玉米面、黑白木耳这些食物,如果储存、加工得当,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但如果在储存、加工过程中,受潮发霉,那就容易滋生米酵菌酸,出现致命的危险。
米酵菌酸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3天,多数为半天到一天。患者初期仅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症状。情况严重的,可能出现黄疸、肝功能衰竭、意识不清、休克昏迷等严重症状,轻者1-3天自行康复,重者可能在2-4天内死亡。
医生提醒,一旦食用这些时候后感觉不适,应尽快医疗机构求助或自行就医,并将就餐史告诉医生。
在此,辟谣君希望雯雯赶快醒来
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