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科学”流言榜-凯发k8国际唯一

2014-09-01 00:00

1、 高铁导致女性“不孕”?

来源:最近,一篇题目为《高铁辐射严重,未婚妇女少坐》的网络文章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文章称,国产高铁存在严重辐射问题,并且为了节约成本而没有采用车厢屏蔽技术以解决辐射问题。

真相:高铁的磁场属于非开放磁场,它的感应磁场是封闭的,辐射量很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导致女性“不孕”或“流产”。实际测试调查结果表明,列车运行或停靠站台时电场强度在每米0.013伏特左右,其中车厢连接处的电场强度在每米0.017伏特左右,但是,无论是列车的哪一个部位,电场强度均远远低于我国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每米5伏特。不仅辐射值在安全范围内,我国高铁的车皮材料由铝合金和铁板材料构成,这种金属材料本身就对辐射有很好的屏蔽效果。

2、 维生素b1泡水能驱蚊吗?

来源:近来雨水天气多发,不少市民发现家里蚊子也多了起来。网上关于各种驱蚊小妙招也多了起来,一种说法是维生素b1泡水能驱蚊,这是真的吗?”

真相:媒体通过三组对比实验显示,网上所传的用维生素b1加纯净水自制溶液驱蚊的妙方,并不能长时间达到驱蚊效果。早在2005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学研究者ives ar与同事就做了维生素b1能否应用于驱蚊防蚊的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b1对蚊子落在皮肤表面的次数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且,维生素b1在水中并不稳定,怕热、见光易分解,因此,将维生素b1溶解在水里当做驱蚊剂的做法不可取。

3、 wifi辐射能害死人?

来源:近日,一条“无线路由器附近的植物不发芽”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甚广。消息大致是5名丹麦女中学生进行了一场实验,将一些水芹种子分别放在有wifi发射器和无wifi发射器的房间里进行培育,12天后发现,放在普通房间里的种子正常生长,而放在有wifi房间里的种子,却没能生长,变成了褐色,有的甚至已经死亡。一石激起千层浪,甚至不少网民称“被wifi害死了还不知道”。这一说法是否属实呢?

真相:影响种子发芽的原因有很多,不能认定是wifi的影响,人体是一个比种子复杂得很多的系统,更不能由此类推wifi对人体的影响。最常见的无线路由器,其工作功率在几十到上百毫瓦之间,比普通手机的功率小(手机最大辐射功率可达2瓦)。辐射的强度和距离成平方反比,相比手机,无线路由器等wifi设备离使用者的距离要远得多,这使人们接受其辐射的功率密度要小得多。符合标准要求的设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wifi辐射对人体健康和安全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4、 湿纸巾真的有毒?

来源:媒体调查调查:大多湿巾中都含丙二醇、苯扎氯胺等成分。"丙二醇"是一种低毒化学溶剂,若长期用湿纸巾擦手,再来拿东西吃,会导致有毒物质进入胃肠道,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因丙二醇溶解度大,约有5%的人会有过敏反应,长期使用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真相:丙二醇作为一种化学试剂,与水、乙醇及多种有机溶剂混溶,广泛分布于化妆品、牙膏、香皂、染发剂、止汗剂、除臭剂、防晒油、剃须膏、美容膏等各大日化用品领域,还用于各种香料、色素、防腐剂的溶剂,香草豆、焙炒咖啡粒、天然香料等的萃取溶剂。在毒性分级上,丙二醇属于低毒,意味着体重70kg人的致死剂量为35~350g,湿纸巾中的丙二醇含量远远达不到。至于苯扎氯铵,湿纸巾中的含量刚好为皮肤消毒用,只要避开眼睛、伤口等敏感部位,使用就是安全的。而报道中提到的的过敏反应,过敏体质的人需要自己看原料表判别有无过敏原,与丙二醇或苯扎氯铵本身无关。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生产厂家没有偷工减料、湿纸巾包装标注的物质及含量与实际相符,建议大家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有国家认证的产品。

5、 加了这么多添加剂的食品还能吃吗?

来源:麦芽糖浆、麦芽糊精、增稠剂、乳化剂、着色剂、食用香精……一根雪糕竟然有十几种添加剂。很多零食外包装上配料一栏,食品添加剂的名称就有好几行。近年来,关于食品添加剂的非议越来越多,加了这么多添加剂的食品还能吃吗?

真相:人们对食品添加剂应该辩证看待,合理使用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是无害的。一些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观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质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等作用。只要是生产厂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都可以认为是安全无害的。真正可能对健康有潜在危害的是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化学物质,或者滥用食品添加剂。

6、 经常揉眼睛会导致散光?

来源:近日,微信圈有人发帖称:“千万别再揉眼睛了!有人因此得了无法治愈的眼病,最关键的是,很多经常揉眼的人都是散光,两者之间可能有必然联系。”这是真的吗?

真相:眼睛散光的主要原因是先天形成的眼球发育不良,而后天导致眼睛散光的原因主要是外伤或者疾病,用手揉眼睛在临床上几乎从未发现过会导致散光的病例。但揉眼睛容易对眼睛造成物理性的伤害并传播细菌,当眼部出现疲劳感时,应该通过眨眼、远眺、转动眼球等方式来舒缓,如果眼部发痒可进行冰敷,最好不要通过揉眼的方式进行缓解。

7、 鱼油、维c真的对健康有益吗?

来源:现代人为了身体健康,常常会恶补大量的保健食品,其中维c和鱼油是最常见的两种,维c因为号称能美白兼抗感冒而备受推崇,鱼油则被认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奇效,可是多吃这些补充剂真有那么神奇的效果吗?

真相:维生素c对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并不明显。200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剂量(每天至少服用200毫克)服用维生素c也许可以略微缩短感冒的患病时间,但是只对少部分人有效(8%左右的成年人)。而且每天服用2000毫克维生素c就会对胃造成刺激,还可能引起肾结石等问题。而鱼油的效果也存在争议。研究发现,在服用鱼油补充剂至少一年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再次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并没有降低,鱼油也不能降低他们中风、心力衰竭或发生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获取鱼油最好的方法不是服用补充剂,而是吃鱼。

8、 夏天去公共泳池游泳到底会不会得病?

来源:“游泳时可能传染性病”、“游泳时间越长,得皮肤病风险越高”、“女童游泳游出妇科病”“游泳导致尿道感染和感染真菌皮炎”……一到夏季酷暑,关于公共泳池的传言就让泳客们心惊胆战。这些说法都靠谱吗?

真相:首先,游泳有可能感染妇科病——泳池水有可能进入阴道并破坏其中的酸性环境,此时水中的妇科病致病菌就有可能趁虚而入;游泳感染乙肝和各种性病不太可能——虽然致病成因并不相同,但共同的特点是病原体想要存活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经过泳池水中的氯化物消毒及大量水稀释,人体能够沾染到病原体的几率已经非常小,即使偶尔有能够入侵体内的,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也能有效阻挡;有脚癣、体癣等真菌感染皮肤病的人在游泳时有可能将疾病传给他人;脓疱疮等细菌感染造成的皮肤脓痂也很容易在水中播散。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公共泳池是一个开放的场所,脱鞋、凳子、毛巾等公共物品容易附着病原体,疥螨、阴虱等寄生虫一般不会在池水中传播,但也能够经公用物品传染。要想远离乙肝和性病的病原体,重点在于泳池之外的公共用品,而非池水中。

9、 埃博拉病毒是“白种人的阴谋”吗?

流言:埃博拉疫情肆虐引发全球关注。但有人宣称:“埃博拉根本不存在,它根本就是白人或是当地政府的阴谋,是这些恶人盗卖人体器官、诈领抚恤金的幌子。”更有甚者认为瘟疫本身就是外国人散播的,因此拒绝外国医疗人士的进入。

真相:这种病毒从1976年发现至今,已经有了38年的历史,一方面肆虐非洲,另一方面为了研究病毒、传播途径、侵入机制、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各国政府、科研人员和世界卫生组织都付出了极大努力。倘若这种病毒真的是被编造出来的,幕后黑手要有着怎样庞大的势力才能收买全球人一起说谎?这种病毒感染后主要的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但是以肝脏、淋 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假如这种病毒是“盗卖人体器官的骗局”,为何病人会出现这些症状,器官坏死不是违背“盗卖器官获利”的初衷吗?而且,如果这种疾病真的是“外国人”散播的,为什么外国还要援助非洲,以至于出现那么多的牺牲者?

责任编辑:  作者: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