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热传视频拿“塑料”做文章,紫菜粉丝大米都是塑料做的?
流言:
2017年2月至5月,一系列热传视频将食品与塑料联系在了一起:“半透明”“嚼不烂”,还有一股“腥臭味”的紫菜、能够点燃的粉丝、手感更黏的大米都是“塑料”制成的。
真相:
单层的紫菜本身就是半透明的,腥臭味也是海产品固有的味道,而嚼不烂有可能是因为紫菜太“老”了——紫菜一般在每年的白露节气开始播苗,管理到位的话,每年可以采收四五茬,其中头水(也就是第一茬)紫菜质量最好,口感最佳,最后一水的紫菜品质最差,口感更韧。
通过泡发和火烧两种方式可以轻易分辨是真紫菜还是塑料袋。真紫菜吸水后会胀大,塑料袋则不会。真紫菜点燃后无味或有淡淡咸味,塑料袋则有刺鼻化学气味。
为验证“塑料薄膜做紫菜不靠谱”,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在实验室对45个紫菜样品和3个塑料薄膜样品进行了鉴别。通过结果分析显示,从外观看,紫菜和塑料袋断面微观形貌具有明显差异。紫菜的断面结构复杂,两侧分别有两层薄膜,中间夹着排列整齐的一个个紫菜细胞,而塑料袋的断面结构致密,只有剪切时留下的撕裂痕迹,没有复杂的多级结构。
北京市食药监局近三年对紫菜进行抽检的结果显示,目前未发现样本中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现象。
而粉丝、粉条类食品的确可以燃烧,可这不意味着是塑料做的。“用燃烧的方法来辨别粉丝是不是塑料做的并不科学。”西安营养学会委员周萍说,粉丝类的食品全都是以淀粉为主要原料,而淀粉类产品本身就是有机物,很容易燃烧,燃烧后的产物也都是一样的,所以用燃烧法不靠谱。
至于“塑料大米”的传言,网传视频根本不是在制造“塑料大米”,而是塑料行业中一个最基本的塑料造粒过程。视频中所用的设备在塑料行业很常见,应该就是一台塑料造粒机。工厂把回收来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机,生产出再生塑料颗粒。而之所以要做成颗粒状,是为了便于进行储存、运输。
其次,经常烧饭做菜的人都知道,淘米时大米是沉在水底的。这是因为,大米的密度是1.67克/立方厘米,大于水1克/立方厘米的密度。网传视频中,所谓“塑料大米”的原料——塑料袋一般是用聚乙烯做的,这类塑料密度都小于1克/立方厘米。也就是说,如果大是塑料做的,它将浮在水面上,很容易就被鉴别出来。
即使通过常识去判断,塑料其实比米贵很多,完全没必要冒着犯法的风险伪造“塑料大米”。
来源:2017年2月、3月、5月“科学”流言榜综合